阿里發布全年財報,用戶量達13.1億,張勇釋放重要信號

1. 阿里發布全年財報,拿下13.1億消費者
今天一大早,阿里巴巴、螞蟻集團、董事長張勇,相繼傳來重磅消息。
7月26日,阿里巴巴相繼發布了兩份公告,一份是2022財年年度報告,另一份是尋求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告。
熟悉阿里的朋友都知道,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其財年計算方式是從每年的4月1日開始,至第二年的3月31日結束,此次2022財年年度報告的起止時間為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
今年5月份,阿里發布季度財報時,其實已經將全年相關業務數據展示出來。鑒于阿里單獨發布年度報告,我們再來回顧過去一年阿里打下的數據:
財報顯示,2022財年,阿里巴巴全球活躍消費者約13.1億,整個阿里巴巴生態體系GMV達到8.317萬億元,集團的總收入為8530.62億元。
具體來說,在消費領域,阿里巴巴在本財年完成了國內年度購買用戶超過10億的目標,相比2024年的時間節點,提前了兩年。
其中超過1.24億消費者在淘寶天貓年度消費超過人民幣10000元,這些消費者的跨年活躍率高達98%,看得出來,這部分用戶才是阿里的基本盤。
在云計算領域,阿里巴巴云計算業務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實現了阿里云創立13年來的首次全年盈利。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通過云業務為數百萬企業提供服務,2022財年,阿里云為中國超過60%的A股上市公司提供服務。
而在全球市場中,阿里的年度購買用戶已超過了3億。作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云服務廠商,阿里巴巴在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云計算服務。
單看這些龐大的數字,我們不難得出阿里仍是一個巨無霸的結論,但如果和前幾年的高增長作比較的話,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2022財年,阿里總收入為8530.62億元,同比增長19%,但在財年第四季度(2022年一季度)中,增長速度卻只有9%。另一個重要數據,全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19.59億元,同比下降59%。
作為全國最大的電商平臺,阿里依舊是賺錢能力最強的公司之一,但利潤下降和營收增長放緩,依舊清楚地告訴我們,阿里正在經歷一場巨變。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卻對阿里表現出積極和樂觀的態度,5月份財報數據首次發布后,阿里股價在美股上漲了14.8%,在7月26日全年數據單獨發布后,阿里股價盤中漲了6%。
用張勇的話來說,過去這一年,阿里巴巴和大廠們共同面臨著很多困境,而阿里的應對之道是“堅定信心,積極應變,做好自己”。
但對于我們這些看客而言,相比已經披露出的財報數據,在財報內外出現的新信息,才更加值得關注。
比如張勇的致股東信、同一天發布的另一條公告等等,如果我們這些信息聯系在一起,就能發現一些重要信號。
2.張勇一句話,透露重要方向
除了營收數據外,阿里在2022財年年報中,披露了最新合伙人名單。據悉,阿里巴巴合伙人目前共有29名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除此前宣布退休的部分成員外,來自螞蟻集團管理層的相關成員包括井賢棟、倪行軍、曾松柏、彭翼捷等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伙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這是螞蟻集團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的又一舉措,旨在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強化與主要股東阿里巴巴的隔離。
螞蟻集團相關成員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后,雙方隔離將進一步強化,對螞蟻來說,公司的架構會更加清晰透明。對阿里來說也同樣如此,隔離后,阿里的業務將會更加聚焦。
據阿里年報披露,阿里巴巴修訂了《合伙協議》,按照最新協議,合伙人應由阿里巴巴集團人士擔任。
另一個變化,來自同一天的發布的另一份公告,公告稱,董事會已授權集團管理層向香港聯合交易所提交申請,擬將香港新增為主要上市地。預計在2022年年底前,阿里巴巴將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及紐約證券交易所兩地雙重主要上市。
據悉,阿里雙重主要上市后,在美國掛牌的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可以繼續互相轉換,投資者可選擇以其中一種形式持有阿里巴巴股份。
具體來說,這件事的意義主要在于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向香港轉移,阿里巴巴也能更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降低風險。
多家投資機構均指出,更大的意義在于,在港雙重主要上市的企業,將更容易符合A股市場監管要求,從而可以被納入港股通,為內地投資者直接投資阿里創造便利。
對此,張勇表示,香港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的起點,而阿里“對中國的經濟和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心。”
螞蟻集團的隔離、阿里回港主要上市,這兩個動作表明了阿里的一個重要方向,即降低風險,做好自己的核心業務,專注中國經濟市場,跟隨時代大潮。
而在張勇的致股東信中,已經對這個發展方向,做了清晰地解答,即“堅定信心,積極應變,做好自己。”
堅定對中國經濟發展、數字經濟未來,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變追求的信心,因為這些大趨勢是清晰而堅定的。
更關鍵的是,在找到不變的趨勢后,應該積極適應環境變化,理解社會對你的期待,從而順應趨勢,做好核心工作。
簡單來說,無論外界環境怎么變,阿里的發展軌跡已經清晰可見,那就是堅定趨勢,順應趨勢,然后做好核心業務。
在致股東信的結尾部分,張勇對這條路線,進行了詳細闡述,“阿里巴巴的過去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阿里巴巴的未來發展路徑,也都和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走向高度契合。”
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形勢,張勇提出的這條應對路線,值得所有人嘗試。
3. 阿里三大戰略,市場不好也要找準方向
其實順應趨勢這種“大而全”的話,誰都會說,因為對于更多商家乃至個人來說,需要更具體的方向指引。
這樣來看,經過市場驗證的阿里三大戰略,就十分值得我們借鑒了。
相較前兩年阿里提出的“內需、全球化和云計算”三大戰略,在財報中,張勇將這三個戰略升級為“消費、云計算和全球化”,其中,內需升級為消費,云計算業務重要性提升,全球化方向更加明確。
先來說消費,當前的商業環境下,經濟要恢復到常態,最關鍵就在于消費,消費,和消費。
除了上層制定的多項促進消費的政策和全國各地發放的消費券,對于電商平臺來說,阿里正在布局與消費相關的一切領域。
消費人群上,阿里覆蓋了超過10億年度活躍消費者;消費模式上,阿里覆蓋遠近場電商以及線上線上多種解決方案;并且阿里通過菜鳥、同城快遞、即時配送,滿足上述消費需求中的配送需求。
其次,是云計算。在這個變動不停的時代,數字化是這個時代最大機遇。財報數據顯示,阿里云計算業務,已經成為核心電商業務之外的第二大支柱。
在這個領域,他們找到的趨勢是,產業數字化和下一代互聯網。具體的布局是,通過阿里云入局算力市場,做云計算時代的“水電煤”,另一邊通過釘釘,入局企業辦公市場,做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座。
最后是全球化。在年度報告中,阿里指出,全球化戰略將聚焦于兩大方向:消費的全球化和云計算的全球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有媒體報道,出海半年的蔣凡,正在重整阿里全球業務。
戰略上重視用戶體驗和優質產品,組織上把淘寶天貓海外、Lazada 的跨境業務以及速賣通的跨境業務統一,形成跨境商家中臺。更重要的是,借助Lazada,專注本地化。
除了這三大戰略之外,張勇還透露出一個振奮人心的數字,今年由于外界環境變化等因素帶來不確定性,“但預計仍有超過580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加入阿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發布2022財年業績前的5月10日,張勇說了這樣一句話 “市場好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市場不好也不要妄自菲薄。”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對未來的信心,對社會的價值,并沒有因為市場的潮起潮落,而有所改變。
即使在市場不好時,我們也要找到不變的趨勢和價值,而阿里的戰略布局,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
認清趨勢,順應趨勢,然后做好自己。如果你問我未來怎么辦,這句話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