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菜菜免費送上門,社區電商迎來新一輪比拼

一、淘菜菜送菜上門
淘菜菜的這個動作,可能會讓社區團購市場再次興奮起來。
據多家媒體報道,7月21日,淘菜菜向平臺所有團長推廣“免費送貨上門”功能。
團長們可以選擇0-50元之間的5個起送金額,并在100米-2公里之間自由設置配送范圍。
開通免費送貨上門服務以后,該團點會顯示“送貨上門”的標識。
這意味著以后消費者在淘菜菜買菜,不用再走幾百米取貨,在家就可以收到商品。
社區團購一直采用的預售+自提模式,比起前置倉模式雖然節省了末端物流配送的成本,但是并不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
這是行業改變固有模式,升級末端配送服務的一次嘗試。
預售+團長配送的創新模式,一方面滿足了特定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擴大了淘菜菜自提點的服務范圍。
數據顯示,生鮮電商主要消費人群的年齡分布在25-45歲之間。
這部分人群絕大部分為上班族,選擇線上買菜的原因也是購買更方便,節省了去門店采購的時間。
(圖源:艾瑞咨詢)
居家生活以來,生鮮電商的消費群體加速向老年群體擴散。據媒體報道,沈陽已經有超過10%的老年人通過社區團購的方式買菜。
無論是對于上班族還是對于老年人,淘菜菜送貨上門的配送方式都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便利。
另一方面,在使用團購軟件的過程中,用戶一般只會選擇離家最近的自提點。
這就使得,一個自提點的營業范圍只能覆蓋到附近的消費群體。開通免費送貨上門服務以后,打破了這種限制。
淘菜菜相關數據顯示,試點期間開通了免費送貨上門服務的團點,營業額普遍提升了20%-30%。
這已經不是阿里第一次嘗試送菜上門的服務了。
早在今年3月,就有網友發現盒馬鄰里做了同樣的嘗試。用戶在APP上完成加購以后,可以選擇自提和送貨上門兩種配送方式。
不過,盒馬鄰里次日的配送時間需要在11:00-13:00、13:00-15:00、15:00-17:00三個時間段中進行選擇。
在配送范圍上,一般為自提點500米內的小區。
此外,在配送費用上,盒馬鄰里規定滿39元免運費,否則將會額外收取3元的配送費用。
可以發現,淘菜菜無論是在配送范圍、配送費用還是在配送時間上都比盒馬鄰里更加靈活。
同時,有觀點認為正是配送業務的開展加速了盒馬鄰里的敗退。
二、送貨上門是社區電商的好故事嗎?
今年4月,盒馬鄰里進行服務區域調整。
據媒體報道,盒馬鄰里全面退出包括北京在內的西安、成都、武漢四個城市的市場,出于壓縮成本的需要僅保留杭州、上海、南京三個城市的站點。
而此時盒馬鄰里的配送服務不過上線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定程度上,配送服務的開展確實加重了盒馬鄰里的負擔。
盒馬鄰里采用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模式。盒馬鄰里的模式與社區電商和前置倉的兩種模式都存在不同。
在取貨時間上,盒馬鄰里與社區電商一致,同樣是當日下單、次日自提。但盒馬鄰里的門店不具備便利店的功能,就像一個倉庫。
門店中有店員為消費者提供分貨、取貨等服務。其中,店面和人員成本完全由平臺承擔。
矛盾點在于,這種不提供線下銷售的店面類似于前置倉,但是不像前置倉模式下的當日取貨那般高效。
在時效上比不過前置倉模式,在自提點上比不上社區電商模式靈活,盒馬鄰里處于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
為了提高在小區中的競爭力,盒馬鄰里上線配送業務,希望找到突破口。
據媒體報道,這項配送服務由門店的店員承擔。但實際上,盒馬鄰里一個門店只有兩個店員,店員送貨和消費者取貨存在時間沖突,影響了消費者體驗。
現在這個模式被復制到淘菜菜,淘菜菜的優勢在于不需要承擔店面成本,只需要提供團長少量的人工成本。
現在壓力來到了團長這邊。淘菜菜上線免費上門送菜功能,對團長來說是個機會也是挑戰。
上文已經提到過,送貨上門為自提點帶來了服務范圍的擴大和營業額的上升。
但另一方面,打破距離限制以后,消費者肯定會在一定范圍內優先選擇起送金額更低、服務更好的團點。
那么,不開通這項服務的團長要直接面臨的便是營業額的下降。
在沒有統一服務標準的前提下,團長們之間將會開啟一場關于服務的大比拼。長此以往,優勝劣汰,優秀的團長會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淘菜菜的調研報告顯示,有68%的受訪團長已經在線下主動為老年人送貨上門,其中,有七成團長愿意免費配送。
此外,有一半的受訪消費者愿意為團長的送貨上門服務付費。
這說明消費端對于末端服務質量的改善是渴求的,而目前來看大部分團長對此不存在排斥心理。
淘菜菜這次的推廣如果順利展開,也許會開啟社區電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社區電商燒錢的時代結束了
“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對社區團購業務的投入將不設上限”
“多多買菜拿出十億補貼。”
社區團購最火爆的時候,各家企業的豪言壯語依然歷歷在目。
這場燒錢大戰打得最熱鬧的時候,甚至出現了“一分錢買一盒雞蛋、九分錢買一棵白菜”的瘋狂場面。
但很快,玩家們發現這小小的菜籃子里的生意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先是小玩家支撐不住倒在中途,隨后頭部平臺也接連退場,僅橙心優選一家的虧損就超過兩百億,整個社區團購賽道一地雞毛。
2020年底,有關部門就社區團購的低價傾銷等問題提出“九不得”原則。進入2021年,多家社區團購企業被罰款。
資本市場態度轉變再加上監管壓力,這場轟轟烈烈的燒錢大戰逐漸熄火了。
我們發現,取消補貼以后,社團團購平臺商品的價格逐漸回歸到正常水平。
失去價格優勢,剩余的玩家開始重視配送效率和商品的質量的提升。
對于消費者來說,社區電商正在表現出精細化運營的趨勢,這種趨勢有利于整個行業向前發展。
不過,社區電商自提模式的真正弊端,在于犧牲了即時性。不能保證時效的情況下,平臺只能打出價格優勢,很容易再次陷入燒錢的循環。
這是一道難解的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