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永無止境的高速增長不存在,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

2月24日消息,以“韌性生長 共創星海”為主題的聯想創投2022/2023CEO年會今日在北京召開。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會上帶來了《穿越周期 韌性生長》的主旨演講,他強調,后疫情時代企業家需要更加重視企業“韌性”的鍛造,從而增強企業穿越周期的續航力。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
圖源:聯想集團官微,下同
演講中,楊元慶表示,圍繞“端-邊-云-網-智”新IT技術架構,聚焦設備創新、元宇宙、車計算、邊緣計算、混合云、云網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聯想從近期、中期、長期三個賽道做出了技術創新的規劃。
“就像最近火爆全球的ChatGPT,其背后所需要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恰好是聯想已經布局多年的強項”,楊元慶表示。
楊元慶稱,永無止境的高速增長是不存在的,任何企業、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而有韌性的企業要做的是,在一個又一個周期中完成螺旋式的上升。
以下為楊元慶演講全文:
大家好!
好事多磨,前兩年的年會因為疫情而推后,越發讓我們對今年的大會充滿了期待。每次來參加創投年會,跟行業里最優秀的創業家伙伴交流,總能感受到來自創投圈特有的朝氣與活力。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今年一開年,國內就形成了拼經濟、促發展的濃厚氛圍,而創業精神,正是拼經濟最需要的正能量。
今年年會的主題是“韌性生長、共創星海”。最近我發現一個現象,無論在投資界還是在產業界,前疫情時代大家最熱衷于討論的是風口、賽道,而經歷了這三年的新冠疫情、地緣政治危機、全球供應鏈短缺,以及隨之而來的高通脹對消費的制約等挑戰,面向未來,大家更加重視企業“韌性”的鍛造。只有保持韌性,才能讓企業穿越周期,才能讓企業能夠去實現更遠大的理想,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那么,如何建立企業的高韌性發展模式呢?結合聯想創立近40年來的成長歷程,我分享一下我的思考與看法。
01要實現企業的韌性成長,我認為首先應當有戰略上的韌性。
永無止境的高速增長是不存在的,任何企業、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而有韌性的企業要做的是,在一個又一個周期中完成螺旋式的上升。因此,我們需要路行長遠、未雨綢繆,需要在高速增長的時候就開始行動,通過技術的創新,通過業務模式的升級,盡早打造出新的增長引擎,從而能夠架設起一道云梯,穩健地穿越周期。
1990年,當我們代理外國品牌的產品做得風生水起時,我們立志要做自己的品牌,這才有了“聯想”;1997年,當聯想的個人電腦做到中國第一的時候,我們立志到更廣闊的全球市場去打響中國品牌;2004年,當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我們做跨國并購能成功的時候,我們以蛇吞象的氣魄買下了IBM個人電腦業務,經過艱苦的整合和發展,2013年終于登頂世界之巔;在個人電腦做到全球第一的時候,2014年,我們已經未雨綢繆,進入到智能手機、服務器等新的領域,逐步實現了業務的多元化;而當人類社會從工業化、信息化時代快速邁進數字化、智能化時代,2019年,我們又啟動了服務導向的智能化變革,致力于成為為各行各業的數智化轉型賦能的新IT全要素服務商。
正是我們在戰略上的前瞻性和執行上的韌性,過去這三年,盡管有前面所說的挑戰重重,我們還是牢牢把握住了混合工作模式、“線上經濟”所推動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機遇,營收規模以每年超過600億人民幣的幅度持續增長,2021/22財年的營業額達到了4600億人民幣。近期,由于全球智能設備市場正在消化由前階段供應短缺引發廠商囤貨所造成的高庫存,因而短期內的需求出現疲軟,對我們的IDG,也就是智能設備業務有較大影響,但是因為我們已經開辟出個人電腦以外業務的第二增長曲線,整體業績,特別是盈利能力得以穩固。我們剛剛發布2022/23財年第三季度的業績,在個人電腦的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繼續引領全球市場的同時,我們其他業務在集團總營收中的占比已經達到41%,其中方案服務業務年比年增長了23%,基礎設施方案業務更是增長了48%,而且營收和利潤雙雙創下新高。可以說,我們成功實現了面向數智化時代的多元化增長引擎的構建。
02要實現企業的韌性成長,還應當有運營上的韌性。
作為一家全球化高科技制造企業,全球供應鏈是我們企業運營的核心,供應鏈的韌性是我們保持企業韌性的競爭力所在。
目前,聯想在全球擁有30多家制造基地,包括中國、匈牙利、阿根廷、巴西、印度、墨西哥、日本和美國等。在中國,我們在合肥、武漢、深圳、天津、重慶等“東西南北中”都布局了重要的制造基地。通過自有工廠+ ODM的混合制造模式,通過“全球資源/本地交付”的運營模式,我們既保證了供應鏈的快速決策和高效運轉,也提高了聯想制造的靈活性,以及聯想“創新創造”的有效性。
此外,我們還通過聯想研究院的自研技術,建立了一套覆蓋“研產供銷服”全價值鏈的智能化供應鏈管理體系,能夠實現需求預測、智能排產、智能制造、智能化質量管理、智能物流、綠色低碳等多維度的管理目標。舉例來說,如果南美洲的天氣變化,影響到了物流和交付周期,我們在中國的工廠第一時間就能得到系統計算出來的更新的智能排產方案,輔助我們進行決策。我們還跟供應鏈上下游的2000多家企業建立了數字化協作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協同決策,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管理效率,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這套高效靈活的全球供應鏈管理體系,是聯想近幾年能夠抵御外部重重挑戰、實現持續增長的堅強后盾。即使在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我們也保障了生產不間斷、供應不掉鏈。去年,聯想第8次入選Gartner全球供應鏈Top 25,位居第9,是中國、亞太地區唯一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業,也是排名最高的中國企業。上個月,我們的合肥廠還憑借先進的智能化管理能力入選了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的“全球燈塔工廠”,成為智能制造領域的全球標桿。
03要實現企業的韌性成長,還要有技術創新上的韌性。
打造“技術聯想”一直是聯想的創業初心。面對全球政經環境的變幻,面對技術和產業周期的日新月異,我們認為,堅持用技術創新驅動發展,才能增強穿越周期的續航力。
近兩年面對智能物聯網、邊緣計算、云計算、5G、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崛起,我們加大創新投入的力度,不僅做出了未來中期研發投入翻番的承諾,還加大了硬核科技人才的招聘力度,2020年初以來已增加了研發人員8800人,接近翻番。圍繞“端-邊-云-網-智”新IT技術架構,聚焦設備創新、元宇宙、車計算、邊緣計算、混合云、云網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我們從近期、中期、長期三個賽道做出了技術創新的規劃。就像最近火爆全球的ChatGPT,其背后所需要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恰好是聯想已經布局多年的強項。
而老賀帶領的聯想創投,正是聯想的“事業部-研究院-創投”三級研發體系中的重要一層,是聯想科技創新的瞭望塔。聯想創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 “以投資布局IT未來,以孵化帶動業務創新”,著眼于未來5-10年的技術,構建起聯想內外創新生態的橋梁。
從2016年成立以來,在老賀的帶領下,這支精悍的團隊已經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業績:圍繞“端-邊-云-網-智”新IT全要素,聯想創投持續進行戰略布局,迄今已經投資了200多家企業,90%都是圍繞核心科技;聯想創投還內部孵化了10余家優秀子公司和創新業務,包括擁有全球24億用戶的茄子快傳,以及聯想懂的通信、鼎道智聯、聯晟智達、諾諦智能等;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聯想創投已投資了50多家國家、省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占總投資比重在VC/PE業界名列前茅。
更令人欣慰的是,創投的近半數被投企業已經與聯想業務進行了合作,服務于各行各業的數智化轉型之中,成為聯想以服務為導向的轉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看來,在國家推動的技術創新驅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聯想與創業家同行,是互取所長、雙向賦能。
聯想是“雙實融合”企業的一個典型代表。我們既是傳統實體經濟和科技制造企業,同時又是為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賦能的企業。作為供應鏈“鏈主”,我們積極發揮自身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優勢,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共同轉型成長。我們積極調配全球范圍內的優質資源,包括全球供應鏈、市場、銷售、服務和品牌能力,助力創業者發展。尤其是幫助好、服務好“專精特新”的企業發展壯大,支持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和“配套專家”。
而被投企業的這些優秀創業家們,你們擁有各領域的尖端科技、前沿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各細分行業的獨特洞察。當兩者結合,就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高效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夠彼此成就,共同成長。
我相信,未來聯想與成員企業的交集還會更多,互惠互助還會更深,最終形成一個協同共贏的創新生態家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各位創業家伙伴們,疫情的陰霾已經散去,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高潮將至。面對新機遇,我們要繼續鍛造韌性,高瞻遠矚、順勢而為、百折不撓,永葆創新。在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數實融合”的產業機遇下,讓我們攜手合作,用實干精神去做拼經濟、促發展的主力軍,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未來!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