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云推出全網比價功能,劉強東要實現云計算最低價

1.京東云爭奪全網最低價
最近一段時間里,各大云計算廠商接連宣布大降價,國內云計算市場正在迎來一場新的“價格比拼”。
萬萬沒想到,京東云居然拿出了全網最大優惠。
5月23日,繼阿里云、騰訊云、移動云等宣布產品降價后,京東云宣布其全系核心產品參與比價,掀起中國云市場的首次公開比價大戰。
具體來說,京東云這次喊出的口號是“全網比價,買貴就賠”,將電商領域的低價優勢,進一步擴張到云計算領域中來。
據京東云官網信息,本次比價活動涉及京東云全系核心產品,包含: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中間件、安全、視頻服務、云電腦。
對比各大云廠商,京東云是目前推出降價活動中,覆蓋產品線最豐富的一家,涵蓋了產業客戶上云、用云全鏈條的服務需求。
京東云拿出的具體措施有兩條:
第一,承諾全系核心產品的官網列表價均低于特定云廠商官網對標的產品列表價格;
第二,實際成交單價將在特定云廠商實際成交最低單價的基礎上再打九折。
這里有個概念需要解釋一下,什么是“特定云廠商”,電商報了解到,指的是阿里云、華為云和騰訊云這三位云計算領域的領頭羊。
由此可見,京東云此次推出的降價行動,可謂決心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有云市場中,京東云的市場份額并不高。據《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顯示,排名前五的阿里云、華為云、電信云、騰訊云和AWS共占據超過80%的市場份額。
目前京東云的市場份額比較小,但是我們卻能看到京東云的追趕速度,異常驚人。
在IDC出具的《中國專屬云服務市場追蹤2021H2》中,京東云排名第四,增速達23.6%,此外,在億邦智庫《2022混合多云產業趨勢研究報告》中,京東云位居行業第一。
目前,恰逢618電商大促,對于京東來說,這次大降價將進一步降低中小商家用戶的用云門檻,助力中小企業降本增效。
在京東與幾大一線陣營的云廠商價格對比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劉強東的野心,這一次,他要實現:云計算的全網最低價。
2.劉強東持續追趕云計算
上個月,京東集團遞交了年度財務報表。
作為京東云的主體公司,京東科技是京東集團旗下的一支千億級獨角獸。
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2月28日,京東集團持有京東科技約22.1%投票權,劉強東及宿遷領航方圓持有京東科技總投票權的52.4%。
這組數據告訴我們京東云背后的實際掌控人,依舊是劉強東本人,這一點從未改變。
而就在今年年初,京東科技剛剛進行了一輪調整,劉強東把目前幾大部門整合成銷售、解決方案、交付、研發四大中心。同時,成立京東云事業部。
其中,現任京東科技京東云事業群云產品研發部負責人曹鵬,任京東云事業部負責人;原京東云事業群負責人高禮強,上任京東科技解決方案中心負責人。
在這一系列的調整變化中,意味著京東云和云計算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根據此前消息,京東科技將以“京東云”作為集團主要突出品牌。
也就是說,劉強東要以云計算為核心。
作為阿里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劉強東此前無數次表達過一個觀點:亞馬遜、阿里巴巴有什么,京東也要有!
他也從來不會掩飾他對亞馬遜的崇拜和對阿里的警惕,在過去多次京東戰略執行委員會上,劉強東都會直接將亞馬遜、阿里與京東進行對比。
回顧京東云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夠看到京東云一直慢了一步,尤其是相比行業排名第一的阿里云而言。
但是隨著我們進入云計算與AI結合、深入產業的時代,京東云正迎來新的機會。
一個重大機遇是AI大模型和創業潮的來襲。
行業內有一個普遍共識:得算力者,得AI,大模型的背后其實是云計算的競爭。
GPT-1向GPT-2、GPT-3迭代,參數量分別是1.17億、15億、1750億,參數規模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
驅動大語言模型的核心要素是算力、算法和數據,算力是多家大模型廠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由于大語言模型對龐大算力的要求,必定會給云計算市場帶來新的需求,對于京東云來說,這是一個“賣鏟子”的好機會。
據IDC預測,到2025年,支撐云計算的硬件、軟件和云服務,以及云相關的專業和管理服務市場空間到2025年將超過萬億元人民幣。
同時,相較于其他云廠商,京東云還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優勢:供應鏈。
過去的幾年時間里,京東云在物流、在配送、在倉儲、在復工復產、在產業互聯等領域持續布局。
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京東云服務了超95%的大型央企、近100座城市、2048家大型企業、914家金融機構和超207萬家中小微企業。
基于供應鏈和產業帶數字融合優勢的京東云,在云計算市場中的身影,逐漸被更多人熟知。
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88.4億美元,其中IaaS+PaaS市場在2022下半年同比增長19.0%,與2021年下半年增速相比下滑幅度達到23.9%,與2022上半年相比下滑11.6%。
市場整體增速逐漸放緩,這對于京東云來說,也是個追趕頭部云廠商的好機會。
綜合來看,盡管目前京東云的市場份額還不高,但“極致低價”將成為京東云的新武器。
劉強東曾在內部提到:“如果失去低價優勢,其它一切所謂的競爭優勢都會歸零。”
對于日漸成熟、日漸同質化的云計算來說,這句話也十分適用。
3.云計算行業開始集體大降價
實際上,在京東云宣布“全網比價”之前,云計算市場已經掀起價格戰了。
4月26日,阿里云率先放出大招,宣布史上最大規模降價。
其中,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阿里云表示,此次降價,將進一步擴大公共云的用戶基數和規模,提升云計算的市場滲透率。
隨后,騰訊云也宣布對多款核心云產品降價,降價政策將在6月1日正式生效。
其中,騰訊云分別在云服務器、云網絡、數據庫等幾大核心領域進行降價,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
就在騰訊云降價的同一天,移動云也跟上降價步伐,宣布對多款云產品降價。天翼云也在近日天翼云宣布有產品低至1折。
伴隨著京東云的強勢入局,這場云計算的低價競爭,變得更為激烈。
減價對于任何廠商來說都是雙刃劍,能主動加入這一輪大戰的必定是有技術積累、形成成本優勢的廠商。
短期來看的話,云服務商降價必然會對產商的盈利造成影響,但伴隨著京東云的“全網比價”活動的加入,這波低價競爭,可能會演變得更加激烈。
長期來看的話,價格戰很可能將對目前國內云市場的整體格局產生影響。比如在一些云服務同質化較嚴重的領域,而對于整個市場而言,無疑將全面擴大云計算的整體用戶規模。
就像阿里巴巴掌門人張勇說的那樣,“大規模降價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伙伴,持續降低用云成本,擴大云的市場空間。”
簡單來說,不管哪家云廠商會最后勝出,對于用戶來說,云計算的成本大幅下降,無疑是最好的消息。
而在云計算市場競爭中,價格之外,市場更重視的其實是“性價比”三個字,在提供更多質優價廉的產品,還要注意各項服務增強客戶體驗。
目前,面對AI大模型帶來和數字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各大云廠商紛紛做好了準備。
這一次,全網比價的京東云,無疑成為存在感最強烈的那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