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上也能找工作,花錢賺錢,齊活了

1.脈脈高聘入駐支付寶
支付寶又交了一個新朋友。
近日,職場社區平臺脈脈旗下“脈脈高聘”正式牽手支付寶,雙方將圍繞支付寶小程序、就業聚合頻道、直播等維度展開合作,共同發力高端人才招聘。
目前,首批在支付寶就業頻道上線的5萬多個高薪正式崗位,包括技術、設計、產品、電商、人事等10多種職位類型,其中,年薪70萬以上的崗位占比高達58%。
值得注意的是,在雙方達成合作之前,支付寶就一直在助力招聘機構實現數字化就業轉型升級。
就比如說,在直播帶崗方面,近4個月時間里,招聘機構通過支付寶上線了約1000場就業直播,累計超過6000萬人次觀看直播找工作。以招聘機構1號職場為例,今年1月其在支付寶的單場直播觀看人次超過2100萬,效果相當于辦了700場線下招聘會。
在聚合頻道方面,目前支付寶已聯合50家合作機構累計為近200萬招工企業發布超500萬崗位,并成功促成近40萬簡歷投遞,人崗匹配效率提升50%,為各類求職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務。
可見,支付寶此前就已通過直播帶崗、聚合頻道等方式,持續拓展就業場景,讓招聘這件事變得更簡單、更高效,同時推動支付寶的商業數字化轉型。
而本次支付寶與“脈脈高聘”達成合作,提升崗位轉化率,顯然是支付寶為了尋求更大的商業化發展空間,采取的正當必要行動之一。
以靈活用工平臺蜜蜂公會為例,該平臺自入駐支付寶后,崗位轉化率提升了50%左右,已撮合用工28144人次,助力靈活就業人員人均月增收近900元。
(截自支付寶)
由此也可以看出,支付寶正在加速推進商業化,探索不同類型的商業變現手段。
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支付寶受限于自身強烈的工具屬性,長期以來深陷流量和應用場景焦慮。
數據顯示,2023年1月,支付寶的月活用戶數量為9.31億,,但人均日使用時長僅為10分鐘,而月活用戶數量同樣超過9億的拼多多和淘寶,人均使用時長卻能達到20分鐘左右。
另外,支付寶的日均打開次數為1.7次,已經遠遠落后于40次的微信與7.2次的抖音。
結合這兩組數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存量時代的背景下,支付寶相較于其他擁有10億用戶的超級APP,相對缺乏吸引力,用戶黏性并不算強。
也是因此,支付寶不得不開始挖掘更豐富的公私域場景、服務場景,探索出更多元化的商業合作模式。
這也是支付寶在“以去中心化為主,中心化為輔”的開放模式的基礎上,與“脈脈高聘”聯手完善就業保障服務,幫助商家實現全鏈路數字化經營的根本原因。
如今,支付寶已經形成了小程序、生活號、商家券和公域推廣體系四大產品,覆蓋了大眾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方方面面,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APP。
不過,支付寶如果要成為一個將商業化道路越走越順的平臺,仍需要繼續探索新的增長渠道,推動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2.支付寶按下轉型加速鍵
回顧支付寶的發展進程,其實不難發現,早在2020年3月,它便正式走上了商業數字化轉型道路。
此后,支付寶確定了新的定位——數字生活開放平臺。前螞蟻金服CEO胡曉明表示,支付寶將從支付金融工具全面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在未來三年時間里,會聯合5萬服務商幫助線下4000萬商家進行數字化升級。
事實也的確如同胡曉明所說,近三年來,支付寶一直在推進數字化轉型,從未停下腳步。
2021年11月,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口碑”移出支付寶底部的Tab欄,該位置替換成了生活頻道;2022年,支付寶正式開放搜索“小程序直達”,并上線了直播頻道,讓商家可以在生活號進行直播帶貨;2023年2月,支付寶成為NBA中國數字生活戰略合作伙伴,NBA的視頻內容開始登陸支付寶平臺……
以上種種行動表明,支付寶正在為商家和消費者探索更豐富的經營陣地和內容服務,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樣的變現手段,以及更優質的消費體驗。
以泡泡瑪特為例,2022年國慶期間,支付寶為泡泡瑪特策劃了一場營銷活動,將線上小程序和線下門店打通,最終在15天內實現了近5000萬的成交額,同時還為品牌帶來了10萬名新用戶。
由此可見,對泡泡瑪特這類品牌商家來說,處于轉型加速期的支付寶,能為商家激活數字化熱情,實現用戶沉淀。
需要注意的是,支付寶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內容化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 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在整體網民中占比94.8%。
同時,短視頻也是提升平臺提升用戶注意力、延長用戶使用時間的最佳方式。數據顯示,2022年短視頻用戶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2.5個小時,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
由此可見,短視頻正是支付寶為商家提高經營效率,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關鍵所在。
依照目前來看,支付寶的短視頻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今后仍需繼續挖掘更具吸引力且與商家服務相匹配的短視頻內容,才能進一步加快平臺的數字化轉型發展。
3.內容化是超級APP的必經之路
縱觀整個互聯網行業,屬于超級APP的時代已經來臨。
一個個“大而全”的APP,正逐漸覆蓋廣大用戶群體的各個生活場景。
以微信為例,作為一款集通話、打車、購物、支付、新聞、廣告等表現形式于一身的應用,在滿足消費者需求上具有絕對性優勢。截至目前,微信及 WeChat 的月活數達到 13.13 億,穩登國民APP第一的寶座。
(微信服務界面)
話說回來,微信之所以能夠在大眾的數字生活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實離不開平臺對于內容體系的建設。
就拿微信公眾號來說,自2012年8月正式上線以來,其進行了多次改版,拓展出了包括廣告、電商、內容付費等閉環商業模式,并實現了從內容傳播平臺到商業化平臺的轉型。
從微信的案例中,也能看出,內容正是這類超級APP探尋商業機會和價值的重要推動力。
換句話說,擁有強大用戶黏性和用戶活躍度的優質內容,對于超級APP的商業化具有更大的推動作用,能為平臺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助力商家實現快速變現。
如今,互聯網平臺已經進入了存量競爭階段。如此背景之下,只有抓住符合平臺調性的優質內容,才能決定自身的商業化高度。
總之,面對用戶難以離開支付寶等超級APP的情況,平臺只有將內容融合到數字化轉型中,才能全面開啟商業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