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第三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共享按摩椅、餐飲掃碼等問題突出

10月10日消息,中國消費者協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中國消費者雜志社共同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通過共同梳理發現,消費者因預制菜銷售不夠透明產生侵權隱憂、消費者反饋不合理設置的共享按摩椅增添困擾、消費者呼吁商家保障"掃碼"數據安全、消費者認為智能電視“套娃"收費存在欺詐陷阱、消費者認為現制飲品難選"去冰"不合理等案例涉及的消費維權問題較為突出。
圖源:中國消費者協會官微,下同
8月,“按摩椅能不能離開電影院”“共享按摩椅該不該被取消”等話題引發熱議。近年來,不少影院把影廳里的部分座位換成了付費共享按摩椅,有的影院不僅將共享按摩椅擺放在最佳觀影位置,甚至調高了相應位置的票價。有的影院因并未標明消費者選擇的觀影位置是共享按摩椅,引發消費者對其知情權及選擇權被侵犯的質疑。
不少車站、商場、醫院等地的休息區域也設置了越來越多的共享按摩椅,替代了原來的普通座椅。但不少消費者反饋稱,相關舉措并未提升人們的消費體驗,甚至還存在擠占休息空間、存在衛生死角和安全隱患等問題。消費者認為,場地方設置共享按摩椅后"一走了之"的做法極不負責,且有迫使消費者"花錢買座位"之嫌。
近期,相關部門及組織針對共享按摩椅出臺規定、作出消費提示等動態受到社會關注,如鐵路部門提出多功能候車座椅數量不得超過全部候車座椅的20%、有地方市場監管部門表態將督促公共場所負責方做好場所內設施的消毒清潔工作、有地方消協組織呼吁場地方應肩負起共享按摩椅合理布局的管理責任等。
輿論認為,共享按摩椅亟待相關企業加強管理與相關部門強化監管。在共享消費領域,需要市民、企業與部門“共治"才能確保便民利民之舉不"跑偏"。
今年7月,“去餐廳吃飯盡量不要掃碼點餐""掃碼點餐泄露電話號"等話題登上網絡熱搜榜,有消費者反映,自己在點評網站評價菜品口味一般后,接到了商家要求修改評論的電話,質疑其電話號碼在掃碼時被泄露給了商家。
今年4月,工信部曾通報掃碼支付新騙局。三季度以來,部分地方網信辦、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約談問題企業、發出“掃碼”消費提醒,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6月,針對掃碼消費中存在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強制關注公眾號"的消費監督工作。北京等地還出臺了掃碼消費服務違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規指引等文件,規范掃碼消費服務。
輿論認為,要解決消費者在“掃碼"上的侵權隱憂、發揮掃碼消費在提升消費體驗上的正向促進作用,還需平臺方及商家在獲取消費者消費數據時,做到“采之有界,用之有度,護之有責",并且,商家必須重視消費者保護隱私的正當權益訴求,為不愿意或不能"掃碼"的消費者提供相應的服務。有關部門要嚴格規范二維碼使用管理,完善監管模式,讓不良企業不敢以身試法,同時,還需不斷完善投訴渠道和線上調解糾紛機制,方便消費者維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