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推動無界零售,已覆蓋20萬家實體店

1.京東,成了實體零售巨頭
京東變了。
相較于電商公司這個形象,現在的京東有了一個新的定義:新型實體企業。在京東CEO徐雷的幾次公開發聲中,“實體”開始占據核心地位。
不止京東,整個電商行業都開始意識到實體戰略的重要性,但要說真正在線下市場扎穩腳跟的公司,恐怕京東要排在首位。
近日,京東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凈收入達24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4%。凈利潤60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28億元,調整后凈利潤為100億元,去年同期為50億元。其中。凈服務收入為4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2%,占凈收入的比例達到19.1%,創歷史新高。
客觀來說,京東的這份報表數據很漂亮,但相較這些常規的營收、利潤數據,京東在實體店中的布局,更讓人側目。
在財報中,京東的實體店布局已經拓展到多個渠道和多個場景,總體門店數量已經超過2萬家。
首先,京東電器持續深耕線下門店網絡,當前,京東電器的加盟實體店已接近2萬家。雙11期間,京東電器線下實體店的成交額同比增長達140%。
其次,在生鮮和新時尚生活消費場景中,京東七鮮開出53家門店,其中,首個第三代門店于今年9月開業,構建出生鮮、下午茶、美食專區等多元場景。瞄準新時尚生活消費的京東新百貨,開出全國首家旗艦店,今年雙11,京東新百貨線下店成交額環比增長達262%。
在養車市場,京東養車在全國160多個城市開設了超1400家線下門店。在進口產品市場,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京東聯合包括海旅、拉格代爾、西安大悅城、遠大等企業及煙臺自貿片區等地方政府部門,分別在三亞、海口、煙臺、西安等多地開設了多家線下免稅門店和跨境體驗店。
簡單總結一下:53家生鮮超市、1400家養車門店、近2萬家加盟電器店、超5萬平方米的線下商場......現在的京東,儼然一家實體零售巨頭。
部分京東實體店業態
除了自己開線下實體店之外,京東將實體門店和電商積累的經驗與能力,持續開放。
數據顯示,在京東雙11中,有超20萬家實體門店通過京東到家、京東小時購參與其中,為全國1800多個縣區市的消費者提供了“全品類小時達”的即時零售服務。第三季度,京東小時購GMV同比增長超160%。
再加上京東大手筆投資建設的物流基地、倉儲中心,截至2022年9月30日,以物流基地為主的京東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已高達1267億元。
綜合來看,多場景實體店、即時零售聯動線下門店、物流倉儲千億資產,不知不覺之間,京東已經成為一個線下實體的巨頭。
現在的京東,正在把劉強東五年前提出的那些“預言”,變成現實。
2.劉強東的無界零售,成為現實
五年前,劉強東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
他提到“在下一個10年到20年間,零售業將迎來第四次零售革命“。因為在智能時代,實現成本、效率、體驗的方式將變得完全不同。
同年10月,劉強東再次發表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下的組織嬗變》,文中稱”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實質是無界零售“,終極目標是在“知人、知貨、知場”的基礎上,重構零售的成本、效率、體驗。
這還沒完,2018年1月份,劉強東再次發表關于無界零售的第三篇文章,他用十二個字 “場景無限、貨物無邊、人企無間”來定義無界零售。
連續三篇文章,終于將劉強東的計劃大白于天下。
因為當前的零售行業,早就不再局限于電商亦或是線下等固定渠道,零售應該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這個過程中,商品的形態、產業的邊界、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區隔,自然會跟著發生改變。
一句話來概括他的無界零售理念的話,那就是將產品供應潤物細無聲地潛入消費者生活的每個角落,通過多重渠道和履約方式,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的消費需求。
而在理念提出的五年后,劉強東暢想中的“無界零售”正在變為現實。這一次,京東用了一個更容易執行的名詞來指代它:全渠道戰略。
在數以萬計的實體門店和全渠道履約能力支持下,現在的京東,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逛實體店的消費體驗,還可以將日常百貨、3C家電等產品,1小時就送到家。
在后端一體化供應鏈的支持下,目前,京東在全國實現了次日達、當日達、小時購等多重物流業態的布局,為用戶“隨時隨地”的消費需求保駕護航。
并且隨著消費者多元化、場景化需求趨勢的發展,京東借助實體店的多重形式,滿足用戶對生鮮、時尚、家居、生活、養車等場景的多元化需求。并且全渠道之間的高效聯動,使得用戶可以在多個渠道之間任意切換,但都能獲得想要的產品與服務。
在京東APP看到相關產品,可以到實體店體驗試用;在實體店看到心怡的衣服,也可以直接送貨上門,無論在哪個渠道下單,一體化供應鏈都可以直接送貨上門。
所謂的線上線下融合理念,逐漸成為常態化的零售現象,京東在實體門店上的補足,進一步實現了“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消費需求”的目標。
此時,我們再回看劉強東在五年前提出的無界零售理念,我們會發現他不僅是膽子大而已,他眼中那個無界零售的時代,正隨著京東全渠道戰略的布局,一點點變成現實。
并且劉強東提出的無界零售預言,已經不再是一家之言,逐漸成為全行業的共識。
在當下的零售市場中,淘寶京東雙雄主導的局面早就過去,多元化、細分化、場景化成為主流,為了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的各種消費需求,各種類型的零售平臺逐漸登上舞臺。
不僅是大火的直播電商,還有各類近場電商、小眾種草平臺等模式。而他們無一例外,都在將冷冰冰的電商形式,放到距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把店鋪開到用戶家附近,把產品種到消費者心房附近。
在整個過程中,劉強東口中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如約而至。
3.零售行業新變革,本地電商時代來臨
十年前是傳統電商的時代,五年前是社交電商的時代,三年前是直播電商的時代,而近兩年,本地電商的時代開始降臨。
隨著“外賣送萬物”的火熱,“即時零售”、“即時物流”、“近場電商”、“24小時便利店”等多個新名詞也跟著火熱起來。
京東全渠道戰略對實體店的加速布局,其實和這些概念也十分類似,做生意的場域回到本地,本地電商逐漸成為核心。
在這個過程中,一套新的本地化供應鏈體系來了,隨之而來的,還有本地化經營服務人員和消費模式的變化。
先說經營形態,在京東、美團等平臺的助推下,很多便利店開始轉型為24小時營業的線上便利店。
圖源:封面新聞
這類專注于服務外賣訂單、24小時營業的新型便利店,依托于即時零售平臺,用戶可在線上下單,而商品在30分鐘左右就可以送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全國已有1000多家類似的新型便利店。
再說從業人員。隨著即時零售業態的快速發展,和快遞員類似,專業分揀員成為一個新興的職業。
數據顯示,沃爾瑪中國在兩年內累計創造了3.5萬個分揀員的就業工作機會。達達發布的數據表明,達達優揀的揀貨人數已突破4萬人,預計分揀員整體就業規模在百萬左右。
而在零售進化的過程中,消費者對體驗的要求也跟著進化,原本當日達,次日達就是高效的代名詞,而在今天,半小時乃至分鐘達才是真的快,這種需求的進化,進一步倒逼平臺和零售行業,進行革命。
比如純線上運營的美團閃電倉,現在可以保證最快30分鐘送達,幾乎拉平實體購物體驗。而在盒馬鮮生,高質量生鮮產品既可以現買現做現吃,也可以送貨上門。
綜合來看,這些零售業的變化是多方面原因共同構成的,本地閃電倉、實體店的布局,提供了體驗上的革新,供應系統、履約系統的高效進化,提供了高速度的配送體驗,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提供了行業革新的動力。
無論是電商巨頭回歸實體店,還是本地門店融合電商,都是在消費者需求持續進化的基礎上,誕生的行業趨勢。而劉強東,已經提前看到了這股趨勢。
現在,他預想中的零售未來終于一步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