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彭松:數字基礎設施離不開聯接和計算兩大支柱,以及數字人才底座

5月18日消息,2023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暨系列活動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
華為以“邁向智能世界”為主題全面參與本次盛會,在大會開幕式上,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ICT戰略與Marketing總裁彭松發表了“躍升數字生產力,共促高質量發展”的主題發言。
圖源:華為官網,下同
彭松表示,數字中國的不斷推進對數字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需求,也推動產業快速變化。他指出,隨著數字中國的不斷推進,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進入到深水區,對數字基礎設施產生了新的需求和變化:
從應用來看,除了滿足辦公需求外,更需要關注生產環節,尤其是數字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從布局來看,數字基礎設施要全局規劃,匹配均衡發展的要求,比如東數西算、東數西存等國家戰略。從能力來看,不光是聯接能力要領先,計算能力也要確保先進性和韌性。
彭松認為,談數字基礎設施,離不開聯接和計算兩大支柱,以及數字人才的底座。他表示,面向未來,聯接要滿足百億人、千億物的互聯,以及千行百業的多樣化需求。比如說,工業自動化場景下“更低時延、更高可靠性”將成為剛需。與此同時,在通信網上疊加包括無線感知、光纖感知在內的通感一體功能,會加速交通、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
同時,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核心生產力,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參數每增長10倍,所需的算力增長超過100倍。這些大模型和新應用將與千行百業的具體場景進一步深度融合,帶來新一輪AI算力的爆炸式增長,要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的算力需要加速度建設。
此外,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信息與通信技術人才,ICT技能及人才的培養不僅關乎ICT行業發展, 更關乎我國勞動力技能結構轉型的整體布局, 對我國實現技術突破及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截至2022年底,華為已與國內440多家高校共建ICT學院,年培養學生超過2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