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林凡:互聯網產品經理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12月13日消息,“第二十一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于12月9日至10日舉行。在10日舉辦的“我的產品觀”主題演講環節,脈脈創始人、CEO林凡做了題為“直覺、簡單、真實——我的產品觀與實踐”的演講。
林凡認為,未來人才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匹配會發生巨大變化,在機會減少的情況下,職場人會更加重視人脈的經營和個人品牌的打造。林凡還官宣即將上線全新社交產品。
林凡在演講中表示,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產品變得越來越重,很多需求都是偽需求。偽需求的四大來源是老板、領導、產品經理、熱心用戶,他們的想法往往是靈光一現,或者產品內部各功能模塊之間內卷,此消彼長形成“產品蹺蹺板”,單個模塊的部分增長,但產品整體并沒有提升。
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圖源:中國企業家雜志公眾號
林凡認為,隨著AI大模型時代的到來,社交產品的交互界面逐漸被顛覆,文字問答一定不是大模型時代的產品形態,未來的交互可能是對話或語音為基礎,甚至是視覺形象的語音問答。交互界面將變得非常極簡。互聯網時代的產品邏輯將不再有效,互聯網產品經理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AI時代的職場人關鍵需求是脈脈做下一款產品設計的核心。脈脈高聘人才智庫數據顯示,近三年人才供需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才從供不應求變成供大于求。同時,AI技術逐漸滲透進各個領域,AI工具逐漸替代部分重復性、短周期的工種。在求職人才增加、崗位機會減少的情況下,經營個人品牌、拓寬人脈,在職場的重要程度將持續上升。林凡表示,脈脈將基于新時代用戶需求,結合AI大模型,打造新的職場解決方案,推出新的社交產品。
在林凡看來,解答“如何發現目標用戶的關鍵需求、如何滿足目標用戶的關鍵需求、如何面對目標用戶的真實反饋”這三個問題,是ToC的產品經理最重要的三件事。直覺、簡單、真實,是林凡的產品觀。
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圖源:TechWeb
以下是林凡的現場演講實錄(有刪減):
過去十年其實是移動互聯網原生的十年,隨著像字節跳動、美團這些在移動互聯網里面涌現出來的原生產品,大家進入一個很好的時代。
今天,我們又站在大模型的時代,大模型里面的原生產品長成什么樣,可能有無限的遐想。新舊交迭的時代跟大家聊聊過去是什么樣的,以及未來是什么樣?
過去的十年互聯網產品變得越來越重,產品經理的角色很微妙。
先講個故事,逍遙子做阿里產品的審查時,當時各個業務板塊上去匯報,每個業務板塊匯報的時候都說自己做得多好,有多少業績成長,有多少提升。當時逍遙子就問了,你們這兒也提升了,那兒也提升了,為什么公司總的目標沒有提升呢?
互聯網公司產品內卷有一個蹺蹺板的感覺,有很多需求來自于老板、上級領導、產品經理、熱心用戶各種靈光一現的需求和想法,這么多需求集中在一起,整個結果變成產品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難用。
我很討厭一句話,很早以前說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絕大部分人做不了產品經理。
作為產品經理,我來講三件核心的事情:第一,如何能發現目標用戶的核心需求,需求是非常多的,但是關鍵需求是什么;第二,如何滿足關鍵需求;第三,如何面對目標用戶提出需求之后的真實反饋。這是to C的產品經理最重要的三件事。
我們發現用戶需求的時候,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產品經理或者產品負責人對用戶的直覺。直覺很玄學,做這么多年的產品,你就是要相信直覺。
我做脈脈之前做輸入法、搜索、瀏覽器,我是一個工具型的產品經理。當時投資人跟我講,你要做社交,我不太清楚社交是什么概念,我對社交基本沒什么直覺。投資人給我講了很多故事,包括星巴克的故事,星巴克的氛圍有多好,去星巴克喝咖啡絕對不是因為星巴克便宜,也不是因為星巴克好喝,而是因為星巴克的調性。你做一款社區社交產品,對氛圍和調性的要求就很高。
你要讓大家用一款好的社交產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讓大家模仿。你知道做一件事情,你看到了別人做,自己去模仿做,你去做,別的朋友模仿你去做,這個網絡形成非常強的傳播能力。
社交產品引爆的時候走指數的曲線,它會產生強烈的模仿。這個可能是在2013年、2014年時的模仿,2017年、2018年又有一次非常強烈的模仿,就是給別人打標簽。
看到這個事情,你就會發現這背后沒有什么數據,沒有什么特別強烈的調研方式,這個事情準不準?怎么驗證?有一本書《精益創業》,提到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我在2013年做社交產品的時候,真的是沒什么感覺,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很多MVP的嘗試,找到中國職場用戶最典型、最直接的需求和想法。當你做足夠長的時間,你投入1萬個小時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好的直覺。
當用戶需求擺在你面前的時候怎么去解決它?
產品經理其實最核心的事情要做減法,你要判斷用戶要什么,而不是你通過調研了用戶有12個需求,你做了12個功能,把用戶的12個需求都滿足。你可能最核心是要做兩到三個功能,去滿足用戶最主要的核心需求。
產品界面復雜的背后是產品經理沒有幫用戶做該做的判斷。
讓用戶感知簡單,不代表背后的實現流程是很簡單的。比如美團的騎手服務,做得非常重,京東的物流做得非常重,但是從用戶角度來講,他是很簡單的,他下單以后非常容易去完成轉化的成單率,這樣讓系統變得更加有效。
以往,我們的產品經理基本都是通過調研來獲得用戶反饋的。但真正有效通過用戶反饋的事情,你觀察用戶最天然、最真實的行為,因為調研的時候,用戶跟你講的往往是迎合你的需求,你跟他聊一些事情的時候,他會順著你的意思來講。
剛才的幾個關鍵詞串到一起,簡單、直覺、真實,不管怎么講,你評價這個產品經理到底好不好,就是目標用戶的關鍵需求是不是得到滿足,這是我們看到過去十年里面C端的互聯網產品最核心的一些基礎原則。
大模型時代來了,我自己覺得很遺憾的事情,就是我們所有這些互聯網產品經理可能在下一個時代都不太能夠work。大模型的時代整個交互界面完全被顛覆了,產品可能就是以對話為基礎,甚至以語音對話為基礎。
文字的問答一定不是大模型時代一個原生的產品形態,一定是語音問答,甚至是視覺形象的語音問答。這時候交互界面已經變得極簡,剩下的事情能做什么?
這是冰山上的一角,底下一大堆的事情,這需要有很強的技術背景的同學來做產品經理,才有可能在大模型時代底下把產品的形態做得更好。
這是我們對未來十年的產品預判,雖然現在原生的產品形態還沒有出現,再過一到兩年橫空出世,但是在那之后會有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產品設計時代,就跟早期互聯網時代一樣,那是一個媒體的時代,所有事情以影響力為核心設計產品邏輯。
在AI崛起的時候,職場人的關鍵需求是什么?我們圍繞這個事情做下一款產品的設計。我們自己來看,整個人才的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匹配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崗位規模會變少,每年1000萬的應屆畢業生,人才供給變得極大。
在這種供需變化的情況下,脈脈今天的產品形態已經有點復雜了,把社區、招聘、社交等等很多功能全部融合到一起,現在看,我們的產品沒法忍了,我們會有一些新的社交形態,它可能會融合我們在過去十年對于中國職場的理解。
現在,我們發現多個人競爭一個崗位,在機會變得更少的情況下,個人可能經營自己的人脈,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會上升到一個極其重要的高度上面去。
我們可能會推出一個獨立全新的社交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盡量去融合我們看到的新時代的需求和新的解決方案,比如大模型,這部分的設計我們會逐漸給大家一些新的Surprise(驚喜)。
